top of page
DSC01151_edited.jpg

VISION

閱  讀

  • 作家相片PLAYground 南村劇場

【戲劇評論】何時才算是「完成」的階段?——《沒有人想交作業》南村讀劇 Round 2 &《台北莉莉絲》上半場讀劇音樂會

《沒有人想交作業》南村讀劇 Round 2

演出:春河劇團、笨鳥工作室

時間:2022/08/10 19:30

地點:PLAYground 南村劇場.青鳥.有.設計


《台北莉莉絲》上半場讀劇音樂會

演出:赭月製作

時間:2022/11/26 19:30

地點:PLAYground 南村劇場.青鳥.有.設計


文 / 吳岳霖(劇評人、戲劇顧問與大學講師)

 
照片提供:笨鳥工作室

「劇場」與「非典型劇場空間」,往往取決於該空間的常態用途、技術設備等因素;但,分類往往是用來打破的,近年有更多介於兩者中間、甚至是強調多功能用途的演出空間,「PLAYground 南村劇場.青鳥.有.設計」(簡稱南村劇場)這樣一個以書店為主體,卻有基礎劇場設備、且有固定演出時段與節目規劃,正好是這類型演出空間的代表。特別的是,南村劇場的規格,在疫情時代殺出一條血路。除在2020年疫情初興,劇場有了人數限制,南村劇場恰好符合規範,進而創造出未停歇的演出紀錄;更重要的是,迎上了「階段性呈現」的浪潮,因其場地大小、觀眾席數、設備負擔,以及位於台北101商圈的特殊位置,能夠吸引有別於其他中、大型場館的人潮,在可控性裡進行這類呈現的階段性測驗。


在近年成為一種主流的「階段性呈現」,不管是(部分或全本的)讀劇、Try out、或是多年期演出計畫等,甚至這些「階段性呈現」逐漸走出內部測試,以「售票」方式公開演出,成為演出形式的一種。進一步必須思考的是,我們越來越難定義階段是如何階段、完整演出又得多完整?如白斐嵐於《PAR表演藝術》本年度的觀察專文中所言:「話說回來,如果說創作者終其一生都在完成自己的生命作品,那每一次創作,不也都是『階段性呈現』?」(註)


近期在南村劇場進行演出的《沒有人想交作業》南村讀劇 Round 2與《台北莉莉絲》上半場讀劇音樂會,正是兩個不同卻又支撐「階段性呈現」之所以運作的範本,但它們走到哪個階段?又何時才算是「完成」?


註:白斐嵐:〈現象 08:「階段性呈現」爆量,是觸及觀眾、劇場永續解方?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,思考「階段性呈現」的下一階段〉,《PAR表演藝術》第350期(2022年12月),頁22。


照片提供:赭月製作


《台北莉莉絲》是《LPC》的經驗再製?


售票的「上半場讀劇(或是演出)」乍聽荒謬,特別是這些演出強調了不完整,票價卻逼近一場實驗劇場演出的價格;不過,這確實成為被賦予「商業性任務」的音樂劇,如何藉上半場讀劇演出找到作品發表的「停損點」——除可以獲得(可能尚未完成的)作品的評價與回饋,而有修改與調整的契機;同時也可釣觀眾胃口、或是製造口碑,甚至是知曉這個作品能不能、需不需要繼續完成。如《龍櫻》、《我恨音樂劇》等作品都曾在南村劇場進行上半場讀劇(售票演出)。


從《台北莉莉絲》的上半場讀劇音樂會來看,大致已可窺視整個作品的架構與安排。其透過都市裡的五個典型角色——積極追求破處的處女、未能順利生子的已婚女性、四處追求情慾的蕩女、實為男同志而即將變性完成的女子、有交往多年男友(卻又隱隱期盼情慾擾動)的男同志,編織他們在這座慾望城市裡如羅網的關係。或許是編劇桂尚琳本就有意重現前陣子引發迴響的外百老匯音樂劇《I Love You, You’re Perfect, Now Change》(簡稱《LPC》)浪潮,從其情節素材與編排框架,大致都與《LPC》隱隱相似,甚至還找了曾導演《LPC》台灣版的孫自怡執導。



照片提供:赭月製作

以開場來看,對於「莉莉絲」的設定,來自於亞當與夏娃的傳說,而莉莉絲不願居於亞當之下,憤而離開伊甸園去開闢自己的情慾樂園(因而神才創造出夏娃,以及「男女」的性別框架,於是這五個角色的設計正意圖顛覆固有對情慾、性向、性別的限制。這種由「神」至「人」的初始設定,其實與《LPC》有相似之趣(甚至應是刻意塑造?)。不過,《台北莉莉絲》以台北為場景,製作更為「在地」的版本,成為另一種更為18禁的人物圖鑑。就算不談《LPC》經驗與策略的複製,《台北莉莉絲》其實更加擁有敘事性與連貫感,也帶了點台灣觀眾熟悉、更為通俗的八點檔情節,也就是這五個角色看似獨立的敘事線,卻在千絲萬縷間被羅織在一起。如浪女這次進入豪宅,與某位男性纏綿於床上,被突然開門的妻子見著,而這名妻子正是讀劇座位在他旁邊的那名無法生子的女性。或是,意圖變性的女子在健身房終於遇見了小時候喜歡的男同志,這名男同志恰好是她室友在健身房的瑜伽夥伴。


台北莉莉絲》或許就用了該類戲劇的暢銷經驗,但又在此經驗之上附加了台灣另一種通俗元素。



照片提供:赭月製作

如何界定「階段」?如何定義「完成」?


這些故事被起了個頭,然後斷在上半場(也作為本場演出的結尾),確實埋下線索,讓觀眾可以期待後續發展;但,如此通俗的情節真能再翻轉出怎樣的發展?如順著上半場的編劇方式,可能難有太多出奇表現?只是,顛覆又是必要的嗎?


這其實是「上半場演出」的兩面刃,除在通膨後的票價,如何說服觀眾入場看一場未完成的演出?在未有明星加持的效應下,「先睹為快」的必要為何?更重要的是,假設這次的上半場讀劇音樂會獲得熱烈迴響,「能否延續為正式演出的票房」是第一個問題;接下來則是上半場的敘事策略到底有沒有要被延續,觀眾究竟是對了此敘事方式的胃,還是會因此產生疲乏,而無看下半場的必要?


這也讓我們必須不斷回頭檢視,這些階段性呈現的作品又有哪部作品真的走到了「完成」這個階段?通過這樣的測試,到底是讓創作者看清事實、或助長創作慾望?還是這個「上半場讀劇演出」跟「完整演出」的呈現方式,與票房反應,根本就是兩個毫無交集的個體?



照片提供:笨鳥工作室

另一個案例是《沒有人想交作業》,在南村劇場進行了兩次完整讀劇演出,終於在今年底推出劇場版。當然,我們相信進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後的《沒有人想交作業》,必然會製造出更完整的劇場幻覺,但先於8月又再次讀劇,到底是要累積戲迷、或者做為前導?當故事早被完整知曉後,劇場版到底能夠創造出怎樣的可能?反過來說,如是要做出「延續」,劇場版導演又與讀劇版不同,到底要如何調整期待值呢?最後,我們該相信的是,如同過去所有經典劇本,都會製造出不同導演的執導版本,擁有找到不同的詮釋可能?


不過,這確實是這些「階段性呈現」的弔詭處。於此的所有提問,也可能在它們走向完成品時,都不再存在,卻也可能因為不之何時走向完成,而成為無解的問題。甚至,假設這些「階段性呈現」的目的是「獲得修改建議」,乃至於「符合、服務觀眾的喜好」,但會否落入「父子騎驢」的窘境?這背後的提問就不在只是作品何時「完成」,而是怎樣完成一個最好、或是最受歡迎的作品。


 

PLAYground 南村劇場 - 2022第二季演出節目

笨鳥工作室《沒有人想交作業》 南村讀劇 Round 2

演出日期:2022 08/10-09/01


PLAYground 南村劇場 - 2022第二季演出節目

赭月製作《台北莉莉絲》上半場讀劇音樂會

演出日期:2022 11/25-11/27

 

*網站所刊登之文章、評論內容,不代表PLAYground 南村劇場立場。

*所有內容與圖像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或做為商業用途。

bottom of page